
朱军岷,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,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、“朱府铜艺”第五代传人、杭州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
在父亲朱炳仁的熏陶与培养下,他以“铜”为业25年。常人眼中,朱军岷不缺荣誉与赞赏,可没人能体会,一个90年代的大学生在1991年的深圳街头安装铜字招牌时内心的挣扎。他说,是对自由的热爱,恰巧成就了他在铜艺事业上的坚持。
如今,父亲朱炳仁一心扑在创作与社会活动上,而金星铜的事业开拓则完全交在了朱军岷手中。与其说他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金星铜,不如说是他和父亲一起打造了这份铜事业。
铜雕,像很多工艺美术产品一样,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,很多时候都被挂在酒店里,关在博物馆内,供在佛堂上。朱军岷至今记忆深刻,上世纪90年代初的杭城街头,几乎看不到一件铜器。
而在20多年后的现在,这些身价不菲的铜器不仅走上了街头,甚至走进了万象城、银泰城等大型购物中心,与不少国际大牌相邻陈列。
这是2013年金星铜交出的一张成绩单——在北上广开出了8个“朱炳仁铜”品牌的铜专柜,成绩单上赫然写着掌舵者朱军岷的点评:“满意”。而成绩单的背后却是朱军岷为企业也是为自己定下的新目标:四年力争全国布局80个“铜”专柜。
“铜,是一个好东西,但要走进寻常百姓家,还要多久?”朱军岷无数次向自己提问。
这个以“铜”为业25年的企业家正在开启一场颠覆式的全新尝试。
舍与得
时间的车轮滚回25年前。在当时,大学生的身份足以让朱军岷得到一份人人称羡的好工作,可他最终放弃了被分配。
朱军岷至今记得,自己这一决定让母亲“急得跳脚”,在一旁的父亲选择了沉默。
朱军岷的爷爷是打铜的,父亲也有一副好手艺。家里的铜铺虽然经历了“断层”,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,铜生意再度被恢复,可父亲却开始为“找不到帮工”而担忧。
那时,农民工这一说根本不存在,城里人几乎人手都有一份事业,谁会来做这份看似没有前途的活呢?就连父亲朱炳仁也是白天上班,晚上打铜。
朱军岷放弃被分配,背后支撑的就是这个朴素的理由——要成为父亲口中的那个帮工。
1990年,金星铜集团的前身成立。父亲朱炳仁也辞去了原有的工作,父子俩开始了这份并不受人尊敬的事业。两个选择放在他们面前,是做铜制的日常用品,还是铜字招牌?考虑到市场实际需求和风险,父子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。
铜字招牌对技术含量要求不高,在人们尚未对铜器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,朱军岷率先走上街头,询问那些即将开店的老板:你们需要一个铜字招牌吗?
从20多年后的今天回顾当初的决定,不少人感叹“朱军岷有远见”,因为他的舍弃得到了回报。可在当时,当这位穿着脏兮兮工作服的年轻人行走在街头时,没人能体会他心中的挣扎。
他的挣扎在1991年的深圳之行达到了最高峰。因为一些店面面临立刻开张,朱军岷不得不连夜安装这些铜字招牌,一直到清晨。
朱军岷竭力描述这一场景:一个年轻人坐在街头的台阶上,衣着脏乱,神情疲惫,当那些写字楼的白领走上街头,准备上班时,他开始不断地自问:我为什么要这样过?
庆幸的是,对自由的那份热爱,让朱军岷选择了坚持,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,对铜艺的热爱、对事业的责任感,更加坚定了他当初的一切付出。
竞争转型
25年里,朱军岷本人不断经历“舍得”,企业亦如此。
最初的金星铜集团,以铜字招牌为主打。1997年,由于打铜行业门槛较低,打铜之人也渐增,于是,朱军岷决定放弃这一业务。
这一割舍对他来说,并不痛苦。“当人们不再考虑一个产品的质量、设计、附加值之时,当招投标的过程中,招标方纯粹只看产品价格之时,我觉得 就是金星铜集团该放手的时刻了。”朱军岷解释道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了利润。
在这之后,金星铜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“放弃”。
1997年,金星铜集团从集体企业改制,企业员工数量顺利破百;2000年,企业放弃了经营十年的铜制酒店用品业务;近几年,企业又从铜门业务中撤退。尽管金星铜曾经开创了这些业务,但在朱军岷看来,甩掉包袱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获得更多创新的活力。
企业逐渐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三大方向,即建筑和装饰领域、铜的艺术品领域、文创产品。
“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,无论是文化设施、景观,还是重要的公共场所,铜慢慢成为建筑行业的首要选择。”朱军岷坦言,这与金星铜20多年在行业内的奋斗紧密相连,父亲朱炳仁更是被称为“中国铜建筑之父”。
而在铜的艺术品领域,朱军岷更是不掩饰自己对父亲朱炳仁的敬佩:“他(指朱炳仁)是一位奇特的人物,从一个传统手工艺者转型成当代艺术家,这是全国首例,不仅如此,他还是个文化全才,书法、铜雕等等,样样精通,艺术作品价值更是连连提升。”而在这样的熏陶之下,朱军岷同样一脉相承。
文创产品是金星铜的第三根“支柱”。创意并不难,而要落地成就一个产业,却并不容易。同样,“朱府铜艺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找到落地点,形成一个稳定发展的产业链,这是朱军岷为自己设下的新考验。
推广铜
尽管铜在香道、茶道、摆件、卫浴等多领域得到了充分利用,然而在国内,人们似乎更青睐于不锈钢等其他材料。
可朱军岷心里清楚得很:铜是一个好东西,在不少欧美国家,排水系统、洗水槽等,用的都是铜。新世纪,英国研究人员又发现,铜元素有很强的杀菌作用。
“这和国外的消费习惯有关,虽然国内消费者并不习惯,但我们要创造需求。”朱军岷说,这是金星铜未来的尝试重点——立志使铜的抑菌作用得以推广,因为中国人在铜的消费上经历过一个“断层”,而他希望重新培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,让铜真正走入千万百姓家。
在北上广开出8个“朱炳仁铜”品牌的铜专柜,是朱军岷布局推广的一招重要之棋。在专柜旁边,均是国际一线大牌,这足以体现企业的定位——做日用消费品门类里的奢侈品。朱军岷说:“未来四年内,企业力争在全国布局80个铜专柜,做个实打实的‘铜掌柜’。”
这是一门烧钱的活!
朱军岷并不否认,平均每件产品的开发成本就需要10万元,这就意味着,1000件产品的开发成本就要1个亿。
曾经有投资商找上朱军岷,他都婉拒了,在他看来,自己更希望找到可以投资的、并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,以求双方一起成长。
尽管这条推广之路漫漫,但朱军岷觉得自己仍是幸运的,因为企业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路——通过与铜的对话,在传统的文化中期冀寻求一丝传承的力量,通过现代时尚的表现手法给生活增抹亮丽的色彩。因为是第一家入行企业,这也使得他永远能够面朝“蓝海”,保持一副优雅的姿态。
而在今年4月,企业又将开发带着故宫元素的文创产品进驻故宫,朱军岷希望,这能助其在推广铜的进程中再迈上一个新台阶。